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,各地經濟呈蓬勃發展之勢,伴隨而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凸出,大面積霧霾災害天氣、水質污染、多起危化品泄漏、土地重金屬污染等,給生態宜居城市的營造和環護監管工作帶來一定挑戰。2015年8月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《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》,《方案》提出,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,環保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優化環境質量監測點位,建設涵蓋大氣、水、土壤、噪聲、輻射等要素,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的全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,按照統一的標準規范開展監測和評價,客觀、準確反映環境質量狀況。
根據“十三五”規劃要求及,為進一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,加大污染減排力度,我國部分省市已啟動生態環境監測、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工程。目前,現有生態環境監測存在監控范圍和要素覆蓋不全,前端采集設備緊密集成度不夠,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,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,監測數據質量有待提高等突出問題。其次,監測平臺數據分析和應用功能不足,沒有建立污染源與環境質量聯動監測預警體系,易錯失災害爆發處置的最佳時機,難以滿足環境監控業務需求,影響了環境監測的科學性、權威性和政府公信力。
2017年10月,中物聯采用嵌入低功耗無線通信模塊的環境監測采集終端,搭建土壤墑情、空氣、水質、污染源監測站,分三期建設覆蓋天津全市的500個環境保護物聯網采集網關,建設傳感器與物聯網關基于低功耗窄帶物聯網的數據采集網絡,對天津城域范圍內大氣環境、生態資源、水資源和土壤、危化品環保數據進行廣泛收集,實現對空氣質量、污染源、輻射等環境因素的泛在感知。采用自有技術研發的中物聯智慧環境監控云平臺,接入數據采集網上傳的數據,并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模型分析,建立面向對象的業務應用系統和信息服務門戶,為各級行政主管部門、合作單位等,提供環境監控因素的實時預警,為城市生態安全評價、災害模擬演練、污染源控制、應急指揮調度等,提供數據輔助分析平臺和決策依據。
可移動便攜式監測站,靈活部署,精準布點,無線組網,工程成本低
窄帶傳輸,支持標準低功耗窄帶物聯網協議,節省流量套餐,終端功耗低
泛在感知水、氣、聲、土、固體廢物、放射源、污染源等數據,建立環保生態數據全圖
準確核算區域環境資源容載能力,預測預報環境問題,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
重大災害情景模擬,多元參數方案調優,應急演練仿真科學
資源共享,打通環保、水利、國土等部門業務之間的關聯,形成協同管理、審批機制
數據透明,多門戶、全方位(網站/平臺/移動APP/微信公眾號)發布公眾及企業關心的環保數據,提升政府公信力
中物聯智能環保LPWAN網關最大接收靈敏度可達-157dBm,自適應鏈路速率,可移動式部署,射頻功耗50mW,遠低于一般電信運營商基站40W-60W的功率,支持3G/4G/LAN回傳接入,單網關可覆蓋周邊1-15KM范圍內500個監測站,云服務器可承載幾百個LPWAN網關的數據存儲,場景適用于小區、校園、公園、農田、景區、黑臭河道、工業園等區域的環境監控、改造和提升。